方剂学是中医学的基础学科,是研究中医治法、制方原理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,是中医药现代化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,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。我院1978年建院后即成立了方剂学教研室,在吴大真、贾斌等老一辈专家的带领下,经过20余年的建设,学科稳步发展。1997年被评为院级重点学科,2004年批准设立方剂学硕士学位点,2006年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。2010年再次被评为院级重点学科并评为甘肃省首届医疗卫生重点学科,学院每年投入5万元进行建设。2011年,方剂学被评为甘肃省精品课程,以方剂学为主的中医基础教学团队被评为2011年甘肃省省级教学团队,学科团队现有师资22人,其中正高职5人,副高职9人。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2人,具有硕士学位的13人,硕士生导师5名。学科队伍职称、学历、年龄结构均较合理。现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0多人,在培养14人。
教学与人才培养:
1、重视教学改革:实践中探索出了“方歌教学法”、“三段式教学法”、病案模拟教学及方剂实验教学法等,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教学模式,被许多兄弟院校借鉴与推广,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,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,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。其中“三段式教学法”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创建,并获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。
2、探索开展实验教学:1987年,学科就探索方剂学实验教学,建立了中医实验室,编写了《方剂学实验指导》。1990年起在本科教学中正式开设方剂学实验教学,成为全国起步较早的院校之一。05-08年又承担了我院“方剂学实验教学改革”(甘中教研ZX-05)的教改项目,同时又与生理教研室共同承担了我院“机能学实验教学改革及考核体系的建立”(甘中教研2006-ZX15),探索了综合性实验改革的思路与方法。
3、发挥区域文化资源,积极开展“敦煌医学”研究与教学:省教育厅重点教改项目《实用敦煌医学汇讲》将敦煌医学应用于教学领域,属国内首创;
教材编写:
主编了教育部“十一五”规划教材《方剂学》(中西医结合高职高专类)、《方剂学课程笔记表解》、《实用敦煌医学》、《俄罗斯藏敦煌医药文献释要》、《现代方剂学》(副主编)等5部,参编教育部高等中医药教育创新教材《方剂学》(中药学类)、《中医外治绝技》、《癌症治验录》、《刘一明医书释要》、《敦煌佛儒道相关医书释要》等5部。辅助教学方面,为加强基本功训练,先后编写了《方剂学学习指导》、《方剂学学习指导与练习》等内部教材, 1987年,学科就探索方剂学实验教学,建立了中医实验室,编写了《方剂学实验指导》。
科学研究:
学科形成了3个明确、稳定的研究方向:
(1)“方剂药效、作用机理及其物质基础研究”。 该方向围绕临床重大疾病以及常见病、多发病,挖掘、整理中医古今名方、验方,筛选有效方剂,开展现代研究。尤其在心脑血管疾病复方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,如与省中医院脑病科合作,对以我省道地药材当归、黄芪为主研究开发新的有效配方制剂“中风膏”、“补脑膏”、“定眩合剂”开展药效学研究,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。与企业合作开展了新药研究,其中“扶正升压片”、“石榴健胃片”已取得临床批件或“生产批件”,目前在研的“参参康心方”、“头痛安”等已取得阶段性成果,“参参康心滴丸”获兰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,申请发明专利1项。前景广阔。
(2)“方剂配伍规律及复方配伍的优化研究”。该方向以证法方药的内在规律为着眼点,通过对古今方剂的遣药组方、配伍原理的分析,探寻历代名医组方思想,并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,建立方剂宏观量化分析方法,实现方剂信息综合量化分析,以探寻、挖掘方剂遣药配伍的共性规律及最佳的配伍方案,进一步通过临床验证、实验药理学等手段的研究,优化方剂配伍结构,并使其配伍更加规范化、客观化。“半夏泻心方诱导人胃癌细胞凋亡的配伍机制研究”获甘肃省皇甫谧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;
(3)“敦煌医方的研究”。敦煌医学是我院的办学特色,敦煌医方的研究是敦煌医学的研究重要组成部分。该方向围绕挖掘、整理敦煌医方用药,筛选有效方剂,开展实验与临床研究。20多年来我们在敦煌医方的文献、临床及实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,如“敦煌大宝胶囊的开发应用研究”等有关科研成果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。
近五年来,完成并通过省级成果鉴定课题11项,获得各类科技进步奖8项,取得或受理国家专利3项,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,会议交流10余篇;参加各类会议6次。目前在研的国家、省、市级各类科研项目20多项,资助资金近400万元。
返回